传染病始终是威胁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风险。各类传染病凭借多样的传播途径、较快的扩散速度,不仅会直接损害人体健康,还可能引发公众恐慌、影响社会正常运转。
然而,当前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仍存在明显短板,传统的科普方式多难以让公众真正理解传染病传播的 “隐形风险”,也无法有效掌握实操性防治技能。
VR 传染病防治科普依托虚拟现实技术,将抽象的传染病知识转化为可 “可视化、可互动、可实操” 的虚拟场景,让公众以更直观、更沉浸的方式学习传染病分类、传播方式、传染源管理及防治措施。
二、VR传染病防治与科普内容概述
VR 传染病防治科普系统以 “系统认知 — 风险理解 — 科学应对” 为核心逻辑,分为 “分类介绍”“传播方式”“传染源管理”“防治措施” 四大一级模块,每个模块通过 “图文”“建模动画”“情景模拟” 等多样化形式,构建完整的传染病防治知识体系。
(一)分类介绍:清晰认知传染病等级
该模块采用 “图文结合” 形式,按甲类、乙类、丙类三个二级分类,系统梳理不同等级传染病的特点、典型案例与防控要求,帮助体验者建立 “分级认知” 的基础。
(二)传播方式:直观理解 “隐形风险”
模块以 “图文 + 建模动画” 的形式,生动还原呼吸道、消化道、接触、血液、母婴、虫媒六种传播方式的过程,让体验者 “看见” 传染病传播的隐形路径,让抽象的传播路径具象化。
(三)传染源管理:掌握科学防控逻辑
模块同样采用 “图文 + 建模动画” 形式,从 “病原携带者、传染病接触者、感染动物、易感人群” 四个维度,展示传染源管理的具体措施,帮助体验者理解 “防控的核心逻辑是切断传染源”。
(四)防治措施:实操掌握科学应对技能
该模块以 “情景模拟” 为核心形式,围绕 “正确佩戴口罩、正确洗手、饮食卫生、个人卫生、体育锻炼、避开人多场所、注意天气变化” 七个二级目录,让体验者在虚拟场景中 “亲手操作”,掌握可落地的防治技能。
二、VR传染病科普与防治优势特点
相较于传统的传染病防治科普方式,VR 传染病防治科普系统凭借技术特性与设计理念,展现出三大显著特点:
(一)知识可视化:从 “抽象理解” 到 “直观感知”
系统通过建模动画还原传播过程、情景模拟呈现操作细节,将 “看不见的病毒传播”“抽象的防控逻辑” 转化为 “可观看、可操作” 的画面,让知识从 “理性记忆” 转化为 “感性认知”,理解更深刻。
(二)技能实操化:从 “知道” 到 “会做”
传统科普常停留在 “告知措施” 层面,公众虽知晓 “要戴口罩、要洗手”,却未必掌握正确方法;系统的情景模拟模块要求体验者 “亲手操作”,如佩戴口罩需完成每一个规范步骤,洗手需按顺序揉搓各部位,操作错误会被即时纠正,确保体验者不仅 “知道” 防治措施,更能 “规范做到”,实现 “知行合一”。
(三)场景生活化:从 “被动学习” 到 “主动代入”
系统的场景设计均贴近日常生活,体验者可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,更容易产生代入感,让科普不再是 “脱离实际的理论”,而是 “可直接应用于日常的技能”,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实用性。
四、价值意义
VR 传染病防治科普系统不仅是一种科普工具的创新,更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、助力传染病防控、推动健康科普模式升级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:
(一)提升公众健康素养:筑牢个人健康防线
系统通“科学认知 + 实操技能” 的双重提升,让公众从 “被动应对传染病” 转变为 “主动防控传染病”,筑牢个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
(二)助力传染病防控:推动社会协同治理
当更多人通过系统掌握科学防治方法,能减少 “不规范防护”“隐瞒接触史” 等风险行为,形成 “个人自律、社会协同” 的防控格局,为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(三)创新健康科普模式:为同类科普提供借鉴
系统将 VR 技术与健康科普结合,突破传统科普 “单向灌输、缺乏互动” 的局限,构建了 “可视化、实操化、生活化” 的科普新范式。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传染病防治,还可拓展到其他健康领域,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创新路径。